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information

医学信息

07 2023-12

妊娠过程中的“潜伏杀手”——易栓症

发布者: pg电子pg电子    浏览次数: 0

什么是易栓症?

1865年法国 Armand Trousseau教授首次报道静脉血栓和肿瘤之间存在联系,这可能是人们对于易栓症的最早认识。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凝血和纤溶系统中的一些关键因子,如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物质,存在遗传性或者获得性缺陷及危险因素,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状态。

易栓症的表现?

易栓症主要的表现为血管内血栓形成,一般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血管内凝结成块。深静脉血栓一般发生在人体的深层主静脉,下肢最为多见。不同部位血栓有其特殊体征: 如颈内静脉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时, 可出现患侧颈部疼痛或头痛;下肢深静脉血栓时患肢可突然肿胀、疼痛、腿围增加;如果血栓形成后不固定,可能发生脱落,进入身体其它部位发生栓塞,如肺栓塞、脑梗等,造成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妊娠过程中的“潜伏杀手”——易栓症

易栓症的危险因素?

(1)遗传性易栓危险因素存在种族差异,我国遗传性易栓症的重要风险是蛋白C系统的异常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获得性易栓症风险包括年龄、吸烟、手术和创伤、长时间制动、肿瘤、长时间激素摄入、妊娠期和产褥期等。当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时,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妊娠过程中的“潜伏杀手”——易栓症

辅助生殖技术和易栓症?

1、口服避孕药和易栓症

口服避孕药是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常用到的雌孕激素类药物:

(1)如手术当月可能为了配合时间口服短期口服短效避孕药;

(2)试管婴儿治疗前口服避孕药进行预处理控制月经和卵泡的同步性;

(3)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使用口服避孕药进行假孕疗法控制病情的进展;

正常人群短期服用避孕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非常小, 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血栓发生。但服用避孕药的妇女同时存在易栓症高危风险时, 血栓的发生率会有明显增加。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对凝血系统及抗凝血系统都有影响,可导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II、VII、X等合成增加、凝血抑制因子活性降低;此外, 高雌激素可导致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水分渗出,血液浓缩, 从而导致血液的高凝倾向以及血栓栓塞风险增加。避孕药中的孕激素也可能有类似的作用。报道显示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比未服用的健康妇女,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4~8倍。

妊娠过程中的“潜伏杀手”——易栓症

2、控制性促排卵和易栓症

控制性促排卵是试管婴儿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促排卵药物直接作用于凝血系统及抗凝血系统,诱导血浆血小板计数升高、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水平升高、抗凝血酶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刺激多个卵泡生长,导致血中雌激素水平过高而间接影响凝血功能。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促排卵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1)OHSS 患者凝血因子增多亢进, 抗凝物质水平活性下降;

(2)胸腹水也导致胸腔和腹压增大, 静脉回流受限;

(3)部分患者因长期卧床,血液流速减慢,可诱发血栓形成。

3、抗磷脂抗体(ACA)和易栓症

一类特殊的免疫性不孕人群存在抗磷脂抗体阳性,常发生习惯性流产、反复种植失败和胎死宫内等。如果抗体持续阳性或伴有反复流产的发生,则称为抗磷脂综合征(APS)。抗磷脂抗体阳性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0~40%,比正常人高约10倍。可造成子宫血管广泛的血栓形成,胎盘部位供血不足,胎儿丢失。

4、妊娠和易栓症

据统计,年龄小于35岁的妇女,妊娠期间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06%,年龄大于35岁者为0.12%,是同龄非妊娠妇女的10倍。有静脉血栓病史或家族史的妇女,妊娠期血栓的风险明显增加。妊娠期生理性凝血因子增加,子宫增大压迫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活动减少等都是易栓倾向的原因。多胎妊娠时妊娠期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更易诱发血管内皮损伤以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由此可见,试管婴儿治疗过程中,因为雌激素明显高于平时,应特别注意甄别易栓症的高危因素。对于易栓症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血栓形成的监测,坚持抗凝治疗,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发生。

免责声明:参考内容和本页图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pg电子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闻检索

SEARCH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3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