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有什么区别吗?
发布者: pg电子pg电子 浏览次数: 0
血栓症有多种类型,根据形成部位可以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
一、机理形成不同
什么是血栓?它是由不可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白细胞和陷于红血球构成的无定形块体。栓塞按其组成的不同,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其中白色血栓以血小板/纤维素为主,红色血栓以红细胞为主,而血小板/纤维素含量与红细胞相似时被称为混合血栓。白色栓常出现在血流速度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者在血流速度较快的时候(例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也就是持续血栓的头部)。
而且红色血栓一般是在血液流动极其缓慢甚至停止以后出现的,表现为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常构成持续性血栓的尾部。由于动脉血流速度快,切变力大,所以动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白血栓,而静脉血栓主要是红色血栓。
混杂血栓以静脉持续型血栓为主(体部),红色和白色条带层层分布,当二尖瓣狭窄及房纤颤时,可在左心房形成球状血栓,同时也为混合血栓,如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向全身动脉,可发生脑血管栓塞或周围动脉栓塞。
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两种不同的生理环境,在血栓形成的机制上也有差异,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动脉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斑块破裂后暴露于富含脂质的脂核及胶原,使血小板粘附、活化和聚集,形成含有血小板的白色血栓。除了手术、受伤原因外,静脉血栓的形成都与血流缓慢、引流不畅、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血管栓塞使受累的局部血液回流不良,出现淤血、水肿,甚至局部坏死。血块不断地沿着静脉向近端延伸,与血液一起移至其它部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例如随着血流回流至肺动脉而造成肺栓塞。
二、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由于动脉内是氧气携带血,所以当血栓形成时,肢体组织就会缺氧,而缺氧则主要表现为疼痛。首次症状是动脉栓塞部位痉挛和近端动脉内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疼痛。因动脉血液供应障碍,皮肤呈现腊样苍白,皮肢温度下降且有冰凉感,因外周神经缺血而导致的栓塞远端肢体皮肤感觉异常麻木甚至丧失,运动障碍。动脉搏动在栓塞平面远端明显减弱直至消失。也就是动脉栓塞的5P(疼痛、患肢苍白、无脉、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表现。并且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等。肿块的发展程度,要根据每日用卷尺准确地测量,并与健侧下肢比较粗才可靠,单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此体征对诊断DVT有很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加,其次是压痛,静脉血栓常出现压痛,并伴有浅静脉曲张。
三、预防治疗的方法不同
针对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形成的不同机制,防治措施和方法各有不同。防治动脉栓塞,要重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不破裂、不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应用有效抗栓药物,防止斑块破裂后血栓阻塞血管。血压升高、血脂紊乱、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有关。在预防动脉血栓方面,应努力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戒烟等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防治静脉系统的血栓(也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形成,则应注重避免导致血液流速减慢的因素,下肢创伤、术后患者及长期坐飞机者等因素。手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长时间飞行时,要经常活动下肢,适当佩戴弹力裤袜;在住院患者中,对于VTE评分为中危、高危、极高危且出血风险低的患者,采取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出血风险高的患者,采取机械预防,待出血风险降低后,再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VTE预防方法包括:
基础预防、药物预防、机械预防:VFP(足底静脉泵)、GCS(梯度弹力袜)、IPC(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下图,用超声检查检测下肢血液流速,足底静脉泵对血液流速的加速效果最为明显
免责声明:参考内容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pg电子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